稳稳把握亚洲演艺之都的下一个“春天”

2023-01-19 09:36:25 来源:文汇网

“全国演出市场看上海,上海演出市场看剧场!”这是国内演出同行中流传的一句话。昨天,上海演艺市场“成绩单”发布,印证了沪上演艺产业的示范和引领性,也凸显出上海演艺产业、尤其是专业剧场,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强韧生命力。2022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582场,观众人数约568.9万人次。而作为上海演艺市场的强力引擎,“演艺大世界”(黄浦、静安、徐汇)演出总计20013场,占比约六成。

“成绩单”发布之时,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沪上剧场的“掌门人”齐聚一堂,相对于回首来路艰辛,大家的心已然放在了展望新一年演出计划与品牌发展之上。上海剧场人很清醒:何以成为标杆?随着演艺市场的逐步复苏,市场需求正持续释放,唯有跑在需求前面,精心策划内容、锤炼价值内核,才能稳稳把握亚洲演艺之都的下一个“春天”。


(资料图片)

复盘 | 练定力,在“不确定”中为观众锚定高品质的“确定性”

去年上海中心区域50家主要剧院74个专业剧场共举办各类演出活动5712场。按照剧场实际开放的演出日计算,专业剧场全年日均演出场次为22.8场,基本与2021年23.9场/天持平。

回首过去一年,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感慨“‘不确定性’成为演艺市场2022年底色。”很多观众还记得去年五月,上海文化广场那一场线上直播的“到花园去”演出季发布会。在繁茂鲜花绿植的簇拥下,话剧、舞剧、音乐剧等各类演出或以集锦播映、或以情景预告,打造了一座演艺沉浸式的“花园胜景”。“虽未至,心向往之”,观众以期待与感叹号的弹幕“刷屏”了。正是在重重“不确定”之中,给予观众如此高品质节目的“确定性”终收获了有力反馈——此后七月剧场的安全有序开放之时,上海文化广场演出芭蕾舞剧《茶花女》,开票5分钟后即告售罄。

相比于单场的数字,全年总体数据的鸟瞰更能感受到沪上剧场“难中有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分享了一组数字,2022年剧场实际开门迎客的时长与2020年相当,而演出收入则同比2020年增加49.22%。究其根本,“是应对风险挑战定力心态的变化与能力的提升”。“沪上各剧场显现出了‘突围’的决绝姿态和力争市场效益的奋斗目标。”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如是评价。在她看来,这之中最重要的成绩,便是向产业上游纵深,从单一的“租场方”迅速扩展为“内容方”“出品方”,从演出生产链的源头掌握了主动权。

其实早在多年前,上海剧场便有了“制作人”身份,只是相比于一年一部、几年磨一剑的节奏,2022年不少剧场厚积薄发,以“一年多部”的体量强势出击,为演艺市场强化供给的同时,也令自身品牌价值更上一个台阶。就拿上海大剧院来说,作为其“东方舞台美学”节目品牌的重要组成,昆曲《重逢〈牡丹亭〉》和舞剧《白蛇》等作品在2022年集中亮相,引发不小的关注与讨论。而上海文化广场则仍然坚持举办“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和“制作演出季”,为对标打造国内具有标杆品牌的音乐剧内容制作机构与原创音乐剧孵化平台不懈努力。据统计,上海文化广场主办4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共计收到342部作品投稿,其中《南唐后主》《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无法访问》已成功完成商业化认标及制作,开启全国巡演。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则紧跟社会生活新趋势,基于服务周边、辐射全市全国的市场定位,率先玩起演艺领域的“社区团购”,开启剧场的“社群化运营”新模式。剧场结合不同节目的气质,筛选目标人群,通过社区团长们“推流”,实现了票务销售的新增长点。

展望 | 强信心,与趋稳趋好的城市生活同频共振

就在昨天,上海大剧院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演出计划。翻看节目单,由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为代表的本土创制力量突出,舞剧《白蛇》和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都将以打磨提高后的姿态亮相,上海歌剧院即将焕新上演歌剧《波西米亚人》和《托斯卡》,音乐剧《道林格雷的画像》和《剧院魅影》中文版等则将迎来中国首演,而《重逢〈牡丹亭〉》则有望前往大湾区与港澳观众见面。

而在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等一批原创重磅作品收获业界与专业乐迷认可后,上海交响乐团还收获一个“意外之喜”。团长周平透露,那就是去年联合Plabit联名推出的文创“莫扎兔”意外与今年兔年主题契合,又热卖一波。团队趁热打铁推出了“莫小兔”,于是,上一年的“网红爆款”成了新一年的“长销款”。甚至,这一古典音乐跨界“潮玩”的创新还被海外权威杂志《留声机》所关注,写进了年度盘点。 这也印证了从强化自主制作、培植原创力量,到试水线上、探索文创,过去几年来,上海剧场人变中有序的诸多尝试,不是“仓促”“应急”之举,审慎扎实的积累功不唐捐,节目储备与新产品、新空间,都成为全力奔跑迎接市场复苏新挑战的底气。

作为传统戏曲的“大本营”,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也积极谋求突破。总经理潘熠文介绍说,今年剧场将设立一个新部门——品牌拓展部,意在进一步拓展剧场演出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利用剧场、蟾空间、周空间、天蟾苑等场地通过小型演出,以及轻餐饮(咖啡)、展览、讲座、艺术教育、戏曲摄影、直播、文创开发等方式,不断提升剧场的整体形象,“希望于年轻群体中拓展天蟾这一传统戏曲品牌的影响力”。

“‘全国演出市场看上海,上海演出市场看剧场’,这句话是荣誉更是使命”,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林振豪说。在疫情防控中,集团旗下美琪大戏院成功完成《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的两年驻演。2023年,地处繁华商圈的剧场如何与光影、艺术、美食有机融合,更好地与城市生活同频共振,拥有无限可能。

作者:黄启哲

摄影:叶辰亮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