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9岁,想住进豪华养老院
来源:雷叔写故事(ID:raistlin2017)
01
(资料图片)
最近房租又涨了,上海吃饭也越来越贵。
生活成本不断增长,我们开玩笑说不如住到养老院去。
说时迟那时快,小红书让我刷到了一个养老院。
位于张江。
三餐丰富,星级酒店标准。
全屋智能,看起来非常现代漂亮。
有棋牌室、影音室、健身房、游泳馆、音乐房、烘焙坊....
有免费的瑜伽课、健身课、冥想课、定期体检....
最后一个月居然只要7700块。
看得我自己都想住进去。
结果一查,他们只接受55岁以上的人往里住。
02
其实我现在还挺关心养老话题的。
我们爷爷辈,一家会生好多小孩,年老以后好多家去养一家。负担相对比较小。
我们父母辈,一家只生一个小孩。于是一对夫妻有四个老人要养,负担重。
对于这种养老困境,有网友甚至犀利地指出:
高情商:80后90后肩负了很多责任;
低情商:生产队的驴也不是这个用法。
而现在人口生育率更低了,老龄化也更严重了,未来可能很多老人根本没有子女来给他们养老。
这时候,网上很多人会用这些数据来吓人,说“你不生孩子,未来就只能住到养老院去了”。
然后发各种养老院的惨状给你。
护工把老人打残。
养老院像监狱一样禁锢老年人的自由。
频发乱象的养老院,似乎成为了一个邪恶领域,道德在其中沦丧。
但现在看看,好像也不是这样。
最近我实地参观了刷到的那家,在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03
它叫梧桐人家,位于上海浦东张江医学园区。
公寓楼里有三种规格的房间:小户型、中户型、大户型。
我们首先来到了最小规格的房间。
说是小户型房间,其实也有39平米了,而且它还带着厨房、洗衣机,过道也大,一眼望去,它比一般出租房要宽敞很多。
随后我们坐下来,走来走去,感受到更多适老化设施的细节。
比如所有家具是圆角设计,防止老人磕碰;
比如所有空间没有台阶,全程几乎平地,方便老人行走。
一些夫妻可以选择分床而不分居睡,这样一个房间里彼此照顾得到,又不影响睡眠。
不只是房间里,整个梧桐小镇都遍布警报红绳手链,老人一拉,立即就有医护人员、管家和社区保安一同赶来救护。
当然一按老人身上的一卡通卡牌,也能警报求助。
参观完老人公寓房间,我们来到一楼。
每栋楼的一楼都有一个医务室,里面有医生值班,叫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会给老人简单的检测,提醒老人自己最近的身体指标怎么样,该怎么吃。
一位健康管理师告诉我,她是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专项引进的人才,全职在这里工作,因为全职工作才能让老人安心。
出人意料的是,梧桐小镇还有自己的康复医院。
太平康复医院有床位900余张,可以刷医保,三甲医院的专家定期也会来这里门诊。
梧桐人家本身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质子重离子医院、肿瘤医院东院等也很近,就像我之前说的,它位于上海浦东张江医学园区。
老人想去周浦医院、曙光医院东院看病,或者一些商场购物,也有专车送。
我们问了问老人,老人最大的诉求之一就是看病。
所以,如果能保障医疗资源,那么对于养老来说,就是巨大的定心丸。
后来我们参观了食堂。
中心会所的三层楼都有餐厅,一楼是自助餐厅,二楼餐厅可以点菜,三楼是更大的宴会厅。
那天我们上了二楼,工作人员请我们吃了丰盛的炒菜。一般老人请到访的亲友吃饭也在这里。
饭菜不贵,量又大,为此餐厅倡导光盘行动。
当然,也不必非得专门赶到中心会所吃饭。
每栋公寓楼下有卫星餐厅,老人可以在那里吃,行动不便时也可以让生活管家把饭送到房间里。
走出中心会所,我们看到一块空地。
75岁的老奶奶告诉我们,这是租给老人种菜种花用的,限期一年。
中间两块圆形泥地,还可以用来种植葡萄。
奶奶她们普遍具有种菜经验,但还是选择成立了花艺社,来切磋技艺。
但社长却是一位跟蔬菜大棚打了十年交道的爷爷。因为他种的青菜最茂盛,他最愿意把菜送人。
小镇里,活力型长者亲近自然并不需要知识技能,有时候平常心就足够。
在菜地不远处的笼子里,栖息着两只孔雀;
老人们会算准饲养员喂养时间主动上阵,“孔雀孔雀你多吃一点”,但这样献殷勤并不会让孔雀开屏。
投喂能让河里黑天鹅和鸭子游动起来。
这两者里,鸭子对他们的食物打赏更上心,会煽动翅膀表示感谢。
在动物栖息地旁边有一栋楼叫公寓酒店。
它和公寓楼建筑格局一样,功能不同。
目的是让老人实现旅居养老,比如冬天去三亚的公寓酒店住,夏天去大连玩。
还有一个用处:来访亲友留宿。
为此小镇还在酒店附近搭建了简易的游乐项目,白天时老人可以带着孙子玩玩滑梯,逗乐孔雀,喂喂黑天鹅。
然而阖家欢的时间往往是短暂的,与医护同样重要的是老人社交问题。
入院的第一天,工作人员会记录老人的健康档案、兴趣档案,以便志同道合的老人聚一块。
棋逢对手的场面多发于书法和绘画领域。有一间活动室里,还专门摆放着老人们的真迹。
更残酷的是麻将的较量,“血战到底”,不负青春。
最大规模的团体要算摄影团了。
他们组团打卡过迪斯尼,定期举办摄影展示,像大学社团一样组织得有条不紊。
这样一来,老人就不会一个人总躲在房间里面等着子女去看他了。
毕竟身处热闹往往能避免情绪失落。
当然也不是说老人重拾一项熟练的爱好,就能不孤独。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他们也在学新知识。
我去参观时,一位老人很畅聊,说要加我微信展示他炒股技术。
还有一些阿姨看完《无名之辈》后,在争论那句“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是重庆话,还是贵州话。
去年年初他们为女足呐喊,年底就看卡塔尔世界杯,现在他们已经能把越位讲得浅显易懂。
从每周排得满满的课程也知道,老人们很时尚,学习劲头足。
这也得益于每栋楼里设置的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提供的课程能让老人们不至于与时代太脱节。
我们走进去,一位大爷热情澎湃地向我们展示才艺技能,他还说,自己不用考虑三餐,不用害怕孤独,不必在意自己是否会成为子女的累赘。
但他有一个巨大的焦虑,那就是每天要玩什么。
这个略带凡尔赛意味的言论,让我们这些打工人颇为惊讶,但还是称赞大爷精力充沛。
他说自己75岁了,别人总估错觉得他只有60岁。
对于这样的老人来说,养老不是简单地从家里搬移到了公寓,而是把社会生活的属性也复制过来了。
这种提供娱乐、照料、护理、阖家欢、社交等综合服务的模式叫CCRC。
美国lifecare公司长达50年统计结果显示,同等条件的长者入驻CCRC社区后平均寿命可延长8-10年,同时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减少30%。
就像我体验的,这样的小镇社区并不封闭,他们挺欢迎别人去参观的。
04
以前大家说把老人送去养老院是不肖的表现。
子女推卸掉赡养责任的做法,难免会让老人暴露在缺乏照料的风险下的。
但真的看了那些老人的状态,发现又不是那么回事。
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中国正逐步进入中老年社会,如何养老的问题不得不重视起来。
在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许多发达国家,他们对老年人的赡养机构是很成熟的,老人在里面可以活得很舒服很体面。
只是目前我们国家还有一些路要走。
但我始终觉得,让老年人有尊严的老去是必然的趋势。方式也不局限:
居家养老比较舒心;
去养老公寓里养老也能颐养天年;
抱团养老非常欢快……
总之场地模式不应限制老年人对自身生命活力的追求。
除此之外,关于养老还有一个误区:老去本身似乎就不体面。
在一些人看来,年轻人疾步向前,无情超越蹒跚而行的老人是注定的。道路只属于“正常”的青壮年人,因为他们阻挡了我的路,应该乖乖待在家里。
于是“你老了”被误用来形容一个人偏离于社会常态,说他不健康了,他只能待在自己的群体里,等着被怜悯。
这样的偏见当然经不住推敲。
老人有老人的经验,尊敬老人也意味着人类本能地对长寿的追求。
特别是,从幸福感而言,老人也有独属于自己的浪漫:
“然而岁月轻拂过她;宛如在清澈的暮色下,在平静的海面上,美人鱼瞥见了杯子里的夕阳。”
割裂开年轻人与老人的关系,从来都没有必要。
毕竟如何显得年轻,如何优雅老去,都有一个共同点:活好自己喜欢的每一秒。
这样的道理显然适用于你我,也适用于我们的父母。
如果你们喜欢这个实地参观系列,下次我再带你们看看其他养老公寓,住的房子,或者度假酒店,等等。
最后,也欢迎留言交流你想去参观的地方。
我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