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国际护士节——关注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

2023-05-20 11:14:08 来源:海淀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护士,是美丽的“白衣天使”,是健康的忠实守护者,然而护士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突出,外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儿科医生以及护士群体尤甚。今天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缺乏适应职业压力的心理品质


(资料图)

护理工作中有大量平凡、琐碎、繁重的基础工作,社会的进步、专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造成了强烈的紧迫感。部分护士对此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工作中受挫,便感到难以适应,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2.轮流工作制产生的心理反应及角色冲突

“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打乱了护士的生物节律,无论白天黑夜,精神高度紧张。此外绝大多数护士都是女性,还要担负妻子、女儿、母亲等多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家务,令自己身心疲惫,久而久之,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接踵而来并形成恶性循环。

3.工作环境特殊

在面对千差万别的患者时,护士要在病情变化莫测、生死离别的场面自如工作已属不易。同时还要长期处在这样一个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更容易加重身体疲劳和心理负荷,影响心理健康。

4.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护理工作持有偏见,护士为患者、社会付出的艰辛劳动,有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理解,使护士的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护士心理调适小技巧

面对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护理人员要学会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技巧,预防心理问题发生。

1.改变认知,加强自我调节

护士应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调适自己不适宜的情绪,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减少消极情绪。同时利用所学心理学知识,改善医患沟通技巧,了解病患的信息和要求,制定出全面的护理计划,满足病患的健康需求,更好的服务于病患。

2.注重培养,提升承受能力

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患者的许多“不适宜的刺激”。要避免和消除这种心理困扰,做到对工作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用“角色置换”来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此外,培养过硬的护理技术,拓展知识领域,丰富知识贮备,才能在挫折面前头脑清楚,应变自如,摆脱心理困扰,以更大的热情做好工作。

3.合理宣泄,舒缓紧张压力

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郁积压在心里,就会引起机体内环境失调。在特定场合,采取恰当方式,选择适当对象,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程度,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

*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新资讯:焦点访谈:小事办实 实事办好

下一篇:

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