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寻非遗融媒体行动|南京这个姑娘让“病书”痊愈
(资料图)
十三年修复六万页古籍
南京这个姑娘让“病书”痊愈
一本破损的古籍,在经过拆书、补洞、喷平、折裁、压平、装订等步骤后,焕然一新,“救活”这本“病书”的是南京姑娘滕宏珍——身为古籍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她,自2010年开始,13年来已修复6万页古籍。7月3日,江南时报记者跟随滕宏珍体验了古籍修复这一技艺。
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记者见到了正安静做着修复工作的滕宏珍。一时间,很难把眼前这个瘦小的姑娘与刻板的“修书匠”联系起来。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一个年轻女孩成为“书医”?事情还要从2005年说起。那年,滕宏珍初中毕业,“我对继续上高中兴趣不大,而且我喜欢安静,因此班主任就给我推荐了古籍修复专业。我那时候完全没有概念这是做什么的,家人也没有概念,大家还一度以为是考古专业呢。”于是,当时成绩还不错的她作出决定:去念古籍修复专业!
进入莫愁中专后,滕宏珍以为很快就可以学习古书修复技能,没想到,直到第四年她才真正接触古籍修复的实践课程。剪纸、篆刻、书法、绘画、书画装裱、雕版……如今滕宏珍常常感慨,正是前三年的这些课程让自己渐渐爱上古籍修复,也让她的心渐渐丰富而沉静。2010年毕业,滕宏珍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莫愁图书保护修复中心工作,这一待就是13年。
人生病去医院要体检建立档案,书“生病”了也不例外,也要进行“体检”建立修复档案。据介绍,古籍修复前要先通过仪器分析纸张纤维,测定纸张酸度、厚度、撕裂度等。有的纸张肉眼看上去是竹纸,其实还有其他成分,仪器可以更精确地配纸。而对于酸度过高的古籍,还要先进行脱酸处理,才能进行修复。
滕宏珍告诉记者,古籍修复的过程全部是纯手工,每一个步骤都要细细打磨,对于脆弱的古籍来说,任何一个没有掌握好力度的动作都可能带来致命的损坏。滕宏珍有个工具袋,里面装着毛笔、镊子、碗、针锥、铁锥、木锤、鬃刷、针、线、尺子等,正是这些“宝贝”帮助她完成了日复一日的修复工作。遇到毁损严重的古籍,有时候一天只能修复两三页。滕宏珍表示,一页书修复完,她都会仔细看看书页的内容,感受通过自己的双手让书的生命延续。“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这么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细节吧。”
在滕宏珍的指导下,记者初次体验了古籍修复技艺,书页上一个个小洞密密麻麻,看久了就会眼花,需要非常耐心和细致。古籍修复没有魔法,一本本破损的古书之所以能恢复原貌,靠得正是滕宏珍这样的“修书匠”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坚持。
“古籍修复就是和时间赛跑,如果不及时修复,越来越多的古籍将会消失。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这个行当,一起把我们的这些古代文明更长久地传承下去。”滕宏珍告诉记者。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扫一扫
视频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