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区“楼门口”招聘会千余岗位对接应届生
“楼门口”招聘会千余岗位对接应届生(主题)
(资料图)
文汇报记者 苏展
昨天下午,应届毕业生韩怡早早来到长宁来福士广场。她的包里备着5份简历,手里还攥着1份——这里有一场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
昨天,一场“楼门口”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举行。招聘会联动线上线下,长宁区有近40家楼宇企业参与,推出招聘岗位1000余个。现场参与的楼宇企业主要来自长宁来福士、龙之梦雅仕大厦。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各街镇排摸出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点对点通知,动员他们参与此次“楼门口”系列招聘会,“长宁区70%的企业都在楼宇且招聘呈现出持续性、小规模,将招聘会摆到楼门口,这一对策为的是挖掘出更多工作岗位,通过人社服务进楼宇的契机了解楼宇企业的招聘需求,动员他们‘练摊’招人;同时,也搭台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抢时间’。”
“楼门口”系列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在长宁区举行。(采访对象供图)
助推一把供需双方
招聘前一晚,韩怡收到周家桥街道就业指导员的电话。她的专业是社会工作,倾向于成为社工或做老年日托、青少年服务相关的工作。2月至今,她投出的简历几乎石沉大海,没有接到任何面试通知。三番五次受挫,她甚至下决心准备考编。
“目前不少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都有考编、考研的意向。”周家桥街道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解释,对于“两条腿”走路的应届毕业生,街道也会鼓励他们去应聘。
招聘现场,韩怡在一家心理服务中心的招聘桌前踌躇不前。岗位与她的期许颇为符合——新媒体运营岗位,工作地址离家近,月薪资在5000元至1万元左右,正当她考虑更多因素、迟疑之际,被另一位应聘者抢了先。
这也是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时最担心的问题,“求职者往往心理预期比较高,但顾虑一多,机会稍纵即逝,随着时间推移,还没找到工作的人心态会消极,影响自我定位。”
为缓解这种情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年7月即与教育部门提前移交未就业毕业生名单,然后通过各区、各街镇进行排摸跟踪服务。对用人单位而言,七八月也是招聘充实人才储备的重要窗口。我们助推一把,形成供需双方的严丝合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也有意外收获
一家来自长宁来福士33楼的日资企业已为“销售工程师”岗位觅人良久。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范女士告诉记者,在线上收到过很多简历,但经过面试后发现不能满足需求,“在有技术、懂日语的前提下,希望找到对环保、自然有所理解的应聘者。”
招聘会开场一个半小时后,范女士收到3份简历,“线下招聘沟通很直接,可以缩减流程,根据初面一下子就能判断是否是需要的人才。”她说,虽然没找到符合发布岗位的应聘者,但“无心插柳”发现了一名市场推广方面的人才,“这个岗位也缺人,也算有意外收获。”
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科相关负责人说,线下招聘会让供需双方有非常直观的印象,“有机会通过面试拓展成功的可能性。”
韩怡在面试行政方面的岗位时,与一家企业碰撞出些许火花,“这家企业的主营方向,我平常不会关注。但当面聊完,发现还挺投缘,觉得可以试一下。”
她坐下来郑重地填写起个人信息表格,“期待着进一步沟通。”
来源:文汇报